●张文彪
一
相传,王昭君出塞后,住在了鸡鹿塞。因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兄弟争权,匈奴分为南北两派。南派为呼韩邪单于,他亲近汉庭,以为后援,屯兵鸡鹿塞养精蓄锐八年逐渐强大。为表示与汉庭永久和睦之意,上表求亲,王昭君自告奋勇出塞和亲,来到了鸡鹿塞住下。其时,鸡鹿塞临近屠申泽,水草丰美,且地势险要,为阴山南北的重要隘口,宜于大队军马驻扎。为秦时名将蒙恬北逐匈奴时所修,蒙恬见其四野:“雄雉于飞,泄泄其羽”、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萍”故命名为“鸡鹿塞”。王昭君本为江南女子,南方的钟灵毓秀滋润了她的绝色天娇,汉宫的待选日月成就了她的柔情才艺。出塞之时,她怀抱玉石琵琶,心中爱恨情仇,化为一曲曲幽怨哀伤的乐曲,在琴弦上流淌,在大漠中回响。住到鸡鹿塞之后,虽说呼韩邪单于对她百般呵护,珍爱有加,但毕竟是老夫少妻,政治婚姻,昭君内心的失落和思乡的愁苦是呼韩邪单于无法体会的。这一日,昭君怀抱琵琶信马由缰,向西缓缓而行,不知走了路程几许,那骏马停下来啃食野草,不肯前行,昭君因无目的,不愿驱策,下得马来,登上一座山顶,向南望去,天地苍茫,南飞的大雁,鸣叫嘹亮,一时又勾起她思乡的愁绪,那香溪的伙伴,那温润的江南,那慈祥的父母,那故乡的炊烟,无一不是昭君如梦如幻的思恋。她坐在一块青石上,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轻轻地一拨琴弦,阴山之巅,便回响起柔肠万缕。缠绵伤怀的妙曼之音,王昭君琴艺纯熟,聪慧过人,此时孤悬塞外,举目无亲,乡愁令她哀艳凄绝,那琵琶弹到精妙之处竟如“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,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”弹到激昂之处真乃“银瓶乍破水浆迸,铁骑突出刀枪鸣。”弹到伤感处又是“万结愁肠无昼夜,回首乡关归路难。”昭君弹到伤心之处,哀不能禁,放声痛哭,一时泪如泉涌。那哭声惊天泣神,只听地动山摇一声闷响,昭君落泪之处喷出一股山泉,汩汩而下,流入山谷。昭君并不惊疑,拔下金簪,大青石写下“江南王嫱之泪泉也”。写罢,昭君擦干眼泪,缓缓下山,跨马返回鸡鹿塞。这眼泪泉,一流就是二千多年,常人饮之,神清气爽,健身美容,用其洗眼,则有明目之效。这就是阿贵庙神泉。
昭君初到塞外,饮食不惯,语言有碍,身负和亲重任,民族和睦之责,虽有愁肠百结,却也不能轻易流露,与呼韩邪单于情好相处,呼韩邪单于见昭君不仅有落雁之容,更有温柔娴淑之美德,愈加喜爱,宠信非常。昭君愁苦之心,稍有宽慰。这一日,昭君骑马向东南而行,不几时,来到屠申泽,但见屠申泽烟波浩淼,百鸟飞翔,蒹霞苍苍,水天一色,大有江南水乡的风采,不禁又逗起了乡愁。她找了一处空阔之地坐下,信手弹起了思乡的乐曲。这曲如诉如泣,如怨如悲,水中游鱼闻之探头,空中飞鸟闻之噤声,哀怨之音,催人泪下。这声音飞过白云,飞过银河,飞入天庭王母宫中,王母闻听,睁开慧眼向凡界一看,见昭君愁怨不化,悲苦伤心,不禁叹了一口气,轻移莲步,走出天庭,驾一朵五彩祥云,降到了昭君面前。昭君正弹琵琶,忽见一朵五彩祥云落在眼前,祥云之上一位仙母端庄大方,雍容华贵,身上放出万丈霞光,目含慈爱,脸挂笑容,凝视自己。昭君连忙放下琵琶,整容下拜:“仙母光临,有何见教?”王母微微点头道:“王嫱,我在天庭见你凄苦哀伤,特来点化你。你本是我的三女儿,天宫三圣母是也,因见凡界汉族匈奴厮杀不休,兵连祸结,人民涂炭,故而请愿下凡,救民于水火,所有才有今日塞外之行。你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,可换来边疆六十年安宁。身后扬名,千秋不朽。是为天上人间大功德也。今日母亲见你,不忍你悲伤无限,忘却初衷。”这番话令王昭君如梦如幻,前世今生涌入心头,无限悲苦消弭于无形。她整衣再拜道:“原来是母亲大人,女儿失礼了。”王母道:“儿啊!你既有救民之志,当应好自为之,我送你一件亲用霞帔,可挡塞外寒风之苦,你本长于江南,身体单薄,塞外之冷,彻入骨髓,无此神衣,恐不能持久。”王母说罢,脱下自己的霞帔,递与昭君。不料旁边一根芦苇挡住了霞帔,将霞帔撕破一处,王母乃惜物爱美之人,心中生气,顺手拔过芦苇咬了一口,至今所有的芦苇叶片上,都有三个牙印。王母叮咛一番,返回天庭。昭君经王母点化,心中豁然开朗,回到鸡鹿塞与呼韩邪单于真心相爱,协理国务,在匈奴中树起了崇高的威望,为民族和睦,边疆安宁,做出了名垂青史的贡献。
二
却说王昭君自王母点化之后,心中郁怨之气,化为无形。知今日之苦,乃天命所在,她从此以后,尽力辅助呼韩邪单于,呼韩邪单于愈加宠爱昭君,二人琴瑟和合,恩爱异常。渐渐地王昭君褪去了江南姑娘的娇柔,习惯了大漠民族的彪悍和豪放,她与王族成员以及平民百姓和睦相处,成人人敬仰的瘀氏。
一年夏天,昭君带领随从,到各个部族访贫问苦,发现大量的老人小孩患病,因为缺医少药得不到治疗,不少人病亡。昭君仔细询问,大部分是因为拉肚子死的。一位随从告诉昭君,匈奴人的习惯是重视年轻力壮的武士,轻漫年老体弱的老人。年轻人吃肥美的食物,老年人吃残剩的东西。因为年轻人要打仗,老年人只是在家照料牲畜和小孩。由于物质匮乏,只能如此。到了夏天,杀牛宰羊后无法保存,老人小孩常吃变质的食物,因此闹肚子,每年都有大批老人死去,大家并不为意。王昭君听了心中难过,生存法则取代了人伦法则,严酷环境让匈奴人处处争利,以虏掠为荣,以战死为荣,将情况了解清楚后,王昭君回到鸡鹿塞请求单于让她来监理,改变老弱人群的生活习俗,呼韩邪单于同意了。昭君想到了中原饮食文化中的先进之处,她把老弱人群召集到一起,首先用自己知道的中药知识为他们治病,然后告诉他们怎样储备夏天的肉食。昭君利用江南制腊肉的方法,告诉匈奴人,到冬季羊肥时杀羊,到春季将冬天杀下的羊肉分割成条挂在户外,春季无蚊蝇,风又大,羊肉很快风干,制成风干肉后储备到夏秋吃,就不会变质吃坏人了。匈奴人不会吃内脏,往往弃之不用,却喜欢在牛奶、羊奶里兑上鲜血喝,认为这样才有勇气,有力气。王昭君亲自煮内脏让缺少衣食的贫困老人食用,又采用汉族吃猪灌肠的方法制作羊血灌肠,这些饮食方法的改进,减少了老人孩子的病痛,增加了食物来源,很快为匈奴人接受。而且这种吃法一直流传到现在,成为蒙族饮食中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。
三
却说王昭君在大漠安下心来,协理国政,救助孤老,很是受人爱戴,在匈奴国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。在她的感化下,胡汉一家,情同兄弟的观念也深入人心,匈奴人不在思谋虏掠,认真放牧,和平交易,阴山下出现了国泰民安,经济繁荣的大好局面。过去匈奴国中家家有战死,户户放悲声的情况消失了。王昭君亲眼看到自己的努力换来了边疆的安宁与幸福,心中有了很大的快慰,思乡之情渐渐平淡。
一日,昭君闲来无事,看看天清日丽,就想出去走走,就问贴身的匈奴婢女:“你可知,附近有好的风光,新奇的去处?”婢女答道:“回阏氏的话,离大营二十里,有一条峡谷,终年流水不断,两边草木青翠,鲜花烂漫,非常好看。更有奇绝的是,入峡谷五里,有一神洞,水从洞中流出,下有大石潭,水量终年不增不减。最奇绝的是,十岁以上,十二岁以下的小孩,进入潭中玩耍,常常会凌空而起,至洞口一半时又落回潭中,十分有趣好玩,”昭君闻言,心中诧异:“有这等奇事?”婢女曰:“怎么没有?好多年了,这洞名曰阳山神洞,每年我们会去祭拜神洞的。”昭君见婢女说的有鼻子有眼儿,不能不信,领了几位随从直奔阳山神洞而去。策马到了峡谷口,果见一股山溪哗啦啦流了出来,清澈见底,潺潺不绝,谷中花香鸟语,清爽怡人。众人弃马步行,缓缓行进,细细看来倒有几分江南山水的风韵,昭君不禁喜上眉梢,赞叹道:果然是别有洞天的清幽之地呀!半个时辰,昭君来到阳山神洞,只见半山腰中,一股清流从绝壁洞中直线飞下,洞口上部突出,犹如飞檐,泉水飞珠溅玉,落入下面石潭,涓涓细流,虽然未成大瀑布,也是鸣响有声,水气氤氲,水池旁正有五位匈奴少年玩水,五位正嬉笑间,忽见一位少年从水中腾空而起,犹如驾了一朵祥云一般,飞到洞口半途,又跌落下来,石潭中溅起一片浪花,众人不以为意,哄然大笑。昭君问随从道:“此事奇怪,如何会是这样?”随从答道:“阏氏请看,洞南一侧是为太阳图形,旁边一人跪了祭拜,这里本是我们匈奴祭拜先祖太阳神的地方,常置牛羊鹿等祭品,不知从何时起,就有了这种情况,祭品放到这里第二天就消失了。如果有十岁以下小孩或小羊来下面玩耍或喝水,也会失踪,大家认为匈奴的先祖在洞中,因此不敢轻易靠近,所以呼之为阳山神洞。”王昭君听了,又仔细看了看山洞,点头道:“原来如此。”游玩一阵,大家都累了,然后就返回了大营。
昭君回到大营,到了晚上将白天所见向呼韩邪单于讲述一番。呼韩邪单于说:“那里我也去过,只是百思不得解其中玄妙,祭祖地有这种奇事,大家都信奉为先祖显灵,你就不必惊异了。”王昭君说道:“大王有所不知,祖先显灵,必看护臣民,哪有幼童幼畜无故失踪的怪事,必是妖孽作崇,久必为患,我欲除之,以绝妄说。”呼韩邪单于知昭君多智,就说:“那你看着办吧!”
第二日,王昭君备了一只烤羊祭品,再次来到阳山神洞下,将羊放到潭边,不一会儿,果见烤羊缓缓升空,飞入洞口消失。昭君见烤羊入洞微笑点头,率众人离开洞口,到远处观看。过了一会儿,只听洞内一阵剧烈响动,伴着刺耳的尖叫,只见一条桶粗的巨蟒扭曲着身躯窜出洞中,飞下石潭,一番挣扎后,僵死在溪水中。众人看了大吃一惊,原以为有神居于洞中,原来是一条巨蟒。昭君答道:“昨日我到此观看,知过去为祭祀场,所置祭品吸引了蟒蛇,故此祭品失踪。又知幼童幼畜失踪,大龄少年腾空而起,其力来自洞中,洞口上部飞檐,蛇头必贴入上部檐口,蛇有吸气之力,故能将幼童幼畜吸入洞口,大一些的体积太重的只能吸到半空,因水汽氤氲,洞口无法看清,所以难见蛇头。今日我用烤羊诱之,内置毒药,羊入蛇口,既毒入蛇腹,能不置其于死地吗?”昭君一席话,令众人惊叹不已,愈加钦佩昭君的才智品德,昭君杀蟒,一时传为佳话。
(据《河套文化》2009第2期)